什么是边界测试?
边界测试本来是指探测和验证代码在处理极端的或偏门的情况时会发生什么,属于程序编码用语。
这里我所讲的针对 FB,IG 等 SNS 平台的边界测试更相当于是一种底线测试,即找出已有功能的“漏洞”或者“别样”用法,而且关键是在平台的规则允许之内。
这里先拿微信举个例子,如图,
这里不辨别内容的真假,只是想说明互联网产品的背后肯定是有一套逻辑的,有自己的判别标准。
如果我们获得不到内部资料,就只能从外部进行测试,测试是费时费力也冒风险的,但是一旦被你知道了规律,便可一时间走在前列,获益巨大。
怎样进行边界测试?
首先要确定一点,FB,IG(instagram),微信等等都是对用户分层的,账号的权重不一样,有些是明规则,也有些是潜规则(比如平台敏感词库),有些是高压线,有些是小警告。
平台也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时时刻刻遭遇着“其他人”对其平台明暗规则和技术的挑战。
人为利驱动,于是冲锋在前的最多的是网赚、薅羊毛的。
我想让大家学习的不是薅羊毛,而是知识的串联和思维的拓展。比如
facebook 一天加多少好友不会被封?讲到小组踢人可以禁止他加入其它相关群会不会有“盗群”的方法?
个人账号好友可以转换为公共主页,自动成为粉丝,相似的主页又可以合并,那我是不是可以引流到几个个人号,很快就几千人,然后主页互授管理员,从而合并主页,然后一个粉丝不少的主页就建立起来了?
tag 功能原本作为聚会照片标记之用,现在我用来标记商品去提示好友,是不是可行?
越来越多国人用 FB,尤其外贸、跨境、留学生,国内的获客成本那么高,我能不能用 FB 广告去推公众号?推二维码?推 FB 群组?推展会活动?
注意:这里讲的很多方法不可行,我只是想说明在熟读明确规则的基础上,大胆求证,成功了就是你独有的经验。关键是学会链接和迁移自己已有的知识。
技巧价值递减规律
一个方法技巧、漏洞 bug 的应用,在一段时间内非常有效,获利丰富。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方法(要知道同样很多人在做着测试,某个人可能获得了和你一样的线索),这个技巧会变得大众化,价值会越来越低,漏洞 bug 会被平台修补。
简单如图所示,
第一种 A 是一般情况,第二种 B 方式是指获得了一种方式技巧,逐渐被演变和丰富,应用到不同的平台、行业中,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了更大的价值。
为什么方法技巧价值的经验是递减的呢?
因为“审美疲劳”,人们已经熟知此套路。正如第一个把美女比喻成鲜花的人是个天才,第二个再说美女你真是一朵鲜花,只能说是落入窠臼,鹦鹉学舌了。
如何让我们的经验和技巧获得更大价值?
- 批量化
- 灵活迁移和应用知识点。其基础是对其他平台都有所涉及,广泛涉猎,综合发展。
拿 FB 和谷歌为例,这两个平台有不少可以互补的工具,结合起来可以提供工作效率。比如,
FB 公共主页嵌入的第三方 app-YouTube、ins 等;用谷歌代码标签管理器管理 FB 的像素;使用谷歌搜索查找一些优秀的 FB 群组等等。
再比如,在你官网上嵌入 YouTube 的视频,可以直接观看,侧面也增加了 YouTube 的搜索排名;
官网上嵌入 Messenger 聊天按钮/FB 群组链接,直接导入到 Facebook 沟通聊天;
方法、插件、软件、工具有很多很多,包括我自己也仍在不断的测试和实践当中。
我相信把这些搭配起来,总有一套或者几套适合自己业务的一种增长模式,这套模式自动化、高效、可拓展性强,这也是我所理解的增长黑客的定义。
发表评论